項目名稱:寧波永旺帳篷營地餐吧
地點:浙江省寧波市
規模:60平米
完成時間:2022
項目背景及場地信息
項目位于寧波近郊永旺鎮,場地為稻田邊的一塊林中空地,離寧波市中心約20分鐘車程,周邊有數量眾多的工廠、研究機構、和辦公園區。在鄉村產業升級和多元開發的背景下,業主希望將該處林地進行輕度開發,引入露營、咖啡和簡餐的業態,服務周邊人群,吸引外來是市民,活化鄉村經濟,增加鄉村收益。
林地緊靠村路,其中等間距種植槐樹,林下地坪比路面稍低,地面相對平整,遍布自然生長的地被。樹冠之下提供了一些舒適的遮陰空間,樹影斑駁,周邊不僅有鳥叫蟬鳴,還依稀可見遠處開闊的農田,在其中行走自然愜意。我們與業主共同選定路邊最大一塊開敞區域設置林地餐吧,擬對客人提供咖啡、輕食、甜點、冷飲的服務,同時還包括衛生間和供露營客使用的淋浴間。同時在場地中選取了遠離道路的幾片空地規劃了露營木平臺和天幕活動區域,以架空木棧道相連接。
挑戰及空間策略
對于上述入口及公區部分,甲方建議的建筑室內使用面積上限是60平米。這就給建筑布局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容納所有功能,做到自然舒適,同時提供盡量多的咖啡茶座空間。最后擬定的功能組團為甜品店一間、咖啡餐吧一間(含操作間)以及廁所和淋浴。顯然60平米的室內空間只夠應付上述這些具體服務功能,而無法容納再多的咖啡茶座。同時甲方預算有限,希望可以用盡量少的前期投入創造一個有特色的就餐環境。
我們所構思的解決策略則是將食物生產和購買的區域置于室內,而將通行空間和座位區域放置在有頂的室外空間和屋頂露臺之上,大面積的玻璃推拉門可以讓店鋪朝向樹林平臺敞開,人們購買完飲品和食物可以在林間的平臺下小坐用餐。對我們來說場地最打動人的是綠意盎然的林地,林冠之上的天空和遠處開闊的稻田,因此我們希望可以在這里塑造一些朝向樹林、天空和稻田的空間,人們身處其中,可以以特定的方式來體驗這些風景,這種體驗風景的方式同樣也塑造了獨特的就餐體驗。
兩個案例的啟發
第一個是日本的坐觀園林——可以坐在檐廊里看風景的園林。京都東福寺的方丈庭園曾經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闡室之外四面巨大的挑檐空間從地面抬起,在建筑周邊創建了一圈半室內半室外的“坐”與“行”的空間。人并不進入前方的庭院,只是在檐廊的平臺中或坐或行。檐廊向庭院風景展開,并建構了其中人看風景的方式。該方丈庭院的精妙之處還在于,在屋子的四面建構了四種不同的風景尺度,有的是上帝視角的枯山水,有的則是完全身體尺度的真山真水,在轉角的瞬間變成尺度的轉換,這與中國園林“人在園中”的身體尺度非常不同。東福寺的方丈庭園,四面寬闊的檐廊構成了四個觀眾席,庭院成為不可進入的舞臺,是相對傳統的劇院關系。(而中國園林則是現代主義戲劇,觀眾常常是混在演員之中。)在修遠院離宮的茶室以及平等院的鳳翔館中也呈現了這種通過檐廊來建構風景的方式——構建一種室內、檐廊和室外的三段式空間。我們的設計受到了這種尺度變化的啟發,通過地面平臺高度及寬度的調整、通過擋墻高度的變化在檐廊構建不同的身體尺度與景觀變化。
第二個給我們帶來啟發的案例是以Case Study House 為代表的加州中世紀現代主義住宅與庭院。以托馬斯丘奇作品為代表的加州住宅庭院設計出現了明顯的室內環境與庭院的交融,一方面庭院與建筑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庭院成為了客廳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庭院設計的判斷視角不再是庭院本身,而是從住宅客廳看出去的效果——這與上述日本方丈庭院為代表的坐觀園林對待風景的方式極為類似,檐廊為了庭院風景而存在,而庭院風景是則是為了檐廊的觀看效果而設計。從諾伊特拉(Richard Neutra)的住宅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這種獨特的建筑室內外關系:建筑與庭院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同時建筑向自然敞開懷抱。諾伊特拉本人便受到了很深的日本建筑影響,同時他也從賴特那里間接受到日本建筑的影響,這都促成了這種室內外環境關系的產生。另外加州中世紀現代主義建筑師(比如Albert Frey,Donald Wexler,William Krisel等)對預制鋼結構模塊化建造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他們的設計方式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啟發。
空間原型發展
基于上述案例的啟發,我們發展了一套由服務核與外廊組成的空間系統與建造系統。建筑核是由鋼結構搭建起來的室內空間,包含所有的商品生產和售賣的核心功能區,可推拉的玻璃門可以完全打開讓室內外流動連通。服務核布局緊湊集中,聚集了所有的服務臺、售賣和備餐功能,設有可完全閉合的門窗系統和空調系統。
包圍在建筑核周圍的是由50X50方鋼管所搭建的基于3米模數的外廊系統。外廊系統搭建在脫離地面的鋼格柵平臺之上,提供一個半室外半室內的,自然與建筑之間的,可以坐臥停留的空間。服務核門窗全部打開便讓室內與檐廊融為一體,讓室內變成庭園的一部分,而門窗全部關上則可以滿足極端天氣下的空調需求和夜晚的安保需求。
空間與建造
我們將空間原型植入場地之中,外廊系統的空間設計與尺度調節響應了服務核四面不同的環境與景觀,朝向道路的一側設置較高的擋墻,成為內向的通廊,而朝向林地的兩側則向外開敞,成為可以觀看風景的“觀眾席”。檐廊讓建筑東西兩側成為兩個高度不同的可以坐下的“看臺”空間。東側的廊下凈高3米,而西側的廊下凈高2.55米,高度的不同帶來了空間體驗的細微差別。在西側吧臺前坐下,屋頂的竹子仿佛觸手可得,廊子壓得很低,將人的視線擠向前方的樹林,而東側的廊子則相對寬敞,樹林被引入到了廊子之中。
外廊的形態極為輕盈,纖細的柱子消隱在環境之中,半透光的天花將人的視線推向外側的樹林。在外廊的屋面系統中我們采用了雙層設計,上面一層的高性能陽光板可以遮雨并過濾陽光。下層密排的竹桿再次過濾陽光,光線讓竹節本身的形態顯現,給極為理性規則的空間秩序中帶來手工感和自然生機。
架空的地面平臺采用了黑色鋼格柵網,透過孔隙可以看到下方的碎石與植物,一些植物可以透過網孔探露到平臺之上,給回廊空間帶來驚喜。架空平臺邊緣與檐廊邊緣的內外錯動形成了豐富的空間變化,或讓平臺進入樹林,或讓草地進入廊子,給人帶來不同的“內”與“外”的體驗。屋頂平臺被周邊的樹冠環繞,我們用白色鋼框架圍合了一個“屋頂的房間”,在框架邊界的定義下,這里與檐廊一樣,也成為了一個既內又外的空間。
建筑外墻和景觀擋墻我們采用了白色錯縫拼的木板,鋼龍骨讓這些白色擋墻飄浮在地面之上,工匠手工操作的痕跡被保留在立面之中,陽光從側面照射可以看到豐富的質感變化。場地圍墻設計使用了太陽板與竹子,與檐廊有一定的呼應。上層的太陽板形成一個連續的界面將后面的樹林的圖像產生模糊變形。下方的竹子給其中加入自然的變化。
室外家具對廊下的空間進行了細分,暗示了坐下的空間與行走空間。我們選用了細條簡潔的黑色和白色鐵藝座椅,讓其融入到黑色和白色的色彩基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