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泉州五里街博物館
地點:福建省泉州市
規模:1235平米
設計時間:2020年
騎樓老街中重現時代活力
五里街博物館位于福建泉州市省永春縣五里街鎮,騎樓歷史街區最南側,是整個歷史地段的南側門戶。現狀建筑為一棟年久失修的坡屋頂單層建筑,西側院落破敗并堆滿建筑廢料,被周圍住宅建筑高大的身影屏蔽于視線之外。場地西側緊鄰一條小巷,其余三面緊鄰現狀民房。建筑東側社區活動中心已整修,建筑群沿街立面恢復老街騎樓風貌。但現狀建筑修復的沿街部分騎樓延綿連續,缺少顯著形象入口。
我們的設計通過對老博物館的拆除重建,重新煥發老博物館的活力,樹立五里街南入口的門戶形象,使之成為一座歷史文脈的紀念碑,一扇海絲文化的展示窗,一個文創產業的培養皿,一劑鄉鎮激活的催化劑,激活整個街區的活力,促進人口回流,振興鄉村旅游。
面向城市,融入場地文脈
建筑主要部分場地在街道后方,不直接臨街,因此在沿街處利用現有的騎樓空間設計博物館入口門廊空間,用木飾面板進行裝飾,讓博物館在沿街人行尺度能夠吸引行人和游客的注意力,同時可以將人引處街道后側的博物館空間。
博物館頂層以木構架屋頂延續古鎮文脈,與周邊建筑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風貌。建筑背街一側有一開放庭院,建筑首層向庭院開敞,設置室內外視線連通的咖啡館和室外花園平臺。
航行在時代變遷中的文化巨輪
基于“海絲文化”開拓探索的核心精神,永春五里街博物館如同在大海中的巨輪,承載著新時代的記憶破浪遠航。我們在屋頂處以木構頂棚限定屋頂看臺,看向遠方,意在傳承“海絲精神”,成為當地全新的精神地標,用現代的空間形式演繹新時代的生活場景。方案植根當地歷史文化,對建筑材料和空間特質都積極響應當地古街風貌文脈特征,發揚騎樓空間特色,對傳統生活空間進行轉譯,力求打造一座符合當地氣候條件,人民生活習慣的,沿襲傳統文脈的建筑。
我們利用南北兩座布滿交通和功能空間的“腿”,架起中部16米跨度的展覽空間。不同標高的樓板假設在大跨度混凝土梁之間,光線和人行流線在空間交錯中流動游走,分割房間的墻壁被一個個擁有厚度和光之容器所代替,空間之間彼此聯通,卻又因為高差和視線遮擋彼此獨立。游客游覽期間,時而狹窄閉塞,時而豁然開朗,被撒向墻面的一縷光線引導,體味建筑中的空間懸念。
功能分區
在博物館首層植入了可以舉行150人中型文化活動的大廳空間,同時可以用于文化展覽、發布會等多種用途。首層大廳朝向庭院平臺一側設置咖啡館和禮品店,二層平臺為多功能展覽空間,同時設置戶外展廊。首層空間與二層空間連通,讓主要展廳的空間更加富于變化。建筑頂層為遠眺看臺,可舉辦展覽、宴會、發布會等活動,同時可將古鎮美景盡收眼底。建筑兩翼空間設置辦公室、儲藏室、文物修復室等輔助空間。